一、评审委员会组成
1.竞赛分学院初赛和校级决赛两个阶段,各阶段赛事均设立评审委员会,独立负责相应级别赛事的作品评审工作。
2.学院初赛评审委员会成员由各学院根据报送作品涉及的专业领域聘请相关专家组成,校级决赛评审委员会由校团委根据报送作品涉及的专业领域聘请相关专家组成,人员数量5-7人。
3.评审委员会设主任1名,副主任2名,职责为保证竞赛评审有序进行,监督各评委按照评审原则严格行使评审权,享有评审意见最终解释权。
二、评审委员会职责
1.各级评审委员会独立负责对应级别赛事的作品评审工作,决定入围作品,给出评审意见,给予相应指导意见。
2.各级评审委员会应根据学校竞赛通知和本评审细则认真组织评审。
三、评审工作的基本原则
1.参赛作品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科技发明制作三类。哲学社会科学类支持围绕发展成就、文明文化、美丽中国、民生福祉、中国之治等5个组别形成社会调查报告。科技发明制作分为A、B两类: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B类指投入较少,且为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等。
2.评审过程中综合考虑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现实意义等方面因素。其中,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侧重考核基础学科学术探索的前沿性和学术性,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侧重考核与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难点问题的结合程度和前瞻意义,科技发明制作侧重考核作品的应用价值和转化前景。
(1)参赛作品的科学价值。任何作品必须在本专业内具有较高的创新意义和学术价值,能展现当今大学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参赛作品的实用性与经济性。任何创作必须具备较强的实用性或经济性,能够最终为社会创造价值,能够促进学术进步、技术发展或社会生活质量提升。
(3)参赛作品的社会现实意义。作品关注社会热点、焦点和难点,理论分析深入,社会调研充分,具体建议或措施合理科学,具有较高的社会现实意义。
(4)参赛作品的创新点。参赛作品创新点突出,科学推理严谨合理,调研论证充分有据,具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5)学生本身参与作品创作的深度。作品创作参与主体应该是学生,指导老师可以提供技术上的支援与帮助,但不应该是包办。
3.评审实行回避制度和保密制度。评委不得参与其本人亲属、学生或与其有直接利益关系的个人和单位的有关作品评审工作。在评审结束之前,任何评委不得以任何方式对外宣布、泄露评审情况和结果。
4.评审委员会的评审工作分复赛、终审决赛两个阶段进行。复审要评选出各类报送作品中的40%左右进入终审决赛,45%左右获得三等奖,15%左右淘汰。终审决赛按照各类报送作品总数约8%、12%、20%的比例评出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
5.评审采取打分评审制度。对有争议的作品,由评审委员会投票表决。各类别作品参考评审标准如下。
作品类别
评审标准
科技发明制作类
作品
创新性(20分)
是否有新见解
是否填补某一领域空白
转化前景(20分)
考虑发明制作的技术意义
考虑发明制作技术方案的合理性
考虑发明制作转化前景的难易度
应用价值(20分)
考虑发明制作的推广价值
考虑发明制作的经济效益
考虑科技发明的成熟程度
逻辑论证(20分)
立论清晰、主题明确
论据充分、科学可靠
分析全面、推论合理、逻辑性强
数据处理、实验设计与方法先进可靠
结论准确、严密
文字表述(20分)
文字表达精炼流畅,用词准确,主题突出
哲学社会科学类
调查报告作品
创新性(20分)
是否有新见解
是否填补某一领域空白
前瞻性(20分)
考虑报告的理论水平
考虑报告的实际价值
考虑报告是否处于该领域的前沿位置
适用性(20分)
考虑报告与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难点问题的结合程度
逻辑论证(20分)
立论清晰、主题明确
论据充分、科学可靠
分析全面、推论合理、逻辑性强
数据处理、实验设计与方法先进可靠
结论准确、严密
文字表述(20分)
文字表达精炼流畅,用词准确,主题突出
自然科学类学术
论文作品
创新性(20分)
是否有新见解
是否填补某一领域空白
前沿性
(20分)
考虑论文的研究方法合理性
考虑论文结论的重要性
考虑论文是否处于该领域的前沿位置
学术性
(20分)
考虑论文的学术价值
考虑论文的理论水平
逻辑论证(20分)
立论清晰、主题明确
论据充分、科学可靠
分析全面、推论合理、逻辑性强
数据处理、实验设计与方法先进可靠
结论准确、严密
文字表述(20分)
文字表达精炼流畅,用词准确,主题突出
6.评审坚持审查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请评委本着严谨求实的学术精神,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既要依据标准打分,又要对其中较为成熟的作品提出详细的修改意见,以便进一步完善提高。
7.各学院应保持学科作品的相对一致性,对于跨学科的作品由本学院与相关学科学院协调,可以跨学院进行委托评审。学校鼓励学院间合作开展初赛,但合作学院应该学科相近或互补。
8.学院初赛评审会必须包括如下环节:评委会主任介绍评审规则和要求;参赛作品采用PPT展示;评审专家问辩;评审专家为作品打分;评审专家合议确定学院初赛作品等次及拟定推荐到学校决赛作品名单。请各学院在召开初赛评审会时务必严格遵守如上流程,并及时在本学院公示结果,公示结果按照通知及时报送校团委。
四、作品评审程序
1.初赛评审由各初赛评审委员会根据自身特点,采用书面评审和终审问辩形式进行评审,并对上报学校决赛的作品进行排序。
2.推荐作品须认真填写作品申报书,并由所在学院进行资格审查和形式审查。不符合申报要求的作品退回,不增替其他作品。
3.学校决赛根据《第十七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的规定,分为书面评审和终审答辩两个阶段。由组委会提供文本申报样本及现场展示展板样本。终审答辩阶段,参赛者可根据需要附实物(模型)、产品(样品)、图纸、图片、现场演示文件、录像资料等,评委在组委会安排的专门时间集体到指定地点对作者提出问辩,每个评委须向自己负责评审的作品的作者至少询问一次。评委可以对评审作品的资格提出质疑,并提出质疑理由、证据或线索。受到评委质疑的作品,将提交竞赛组委会按程序评定其参赛资格。
五、本规则由学校竞赛组委会解释。
附件下载:
广东白云学院第十七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校内选拔赛评审细则(草案).doc